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唯一可以沾沾自喜的是/拥有一支会说话的笔/日日夜夜与我如影相随/键盘也会像琴笙一般/可以鸣奏出美妙的乐曲/让心灵的读者时刻愉悦/一缕缕温馨着心田。 ——选自段华峰《心灵的读者》
2016年12月,河南省渑池县公安局编写的《榜样的力量》一书正式发行了。作为编委之一,渑池县公安局宣传干事段华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继2010年段华峰散文集《花开的声音》出版以来,这是渗透着他无数心血,弘扬正气,树立典型,讴歌公安英模的又一巨著。为了这一天,为了实现他的文学梦,段华峰整整走了25个年头!
执着文学编织梦想
1973年6月,段华峰出生在渑池县城关镇塔泥段家洼村。这是一个只有100多口人、位于城郊的一个偏僻小村。没有姐妹,弟兄四个,他排行老四。缺吃少穿,生活极其贫困。
记忆中,母亲一直心脏病缠身,父亲借口常年行医,很少在家。刚强的母亲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女红,如纺花、织布、做衣、绣花,自不必说;男子的活,如犁地、种地、收割、扬场,拿得起,放得下。母亲言传身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勤快,不能好吃懒做。要做一个有志气、有爱心的人!”
农村孩子上学迟,华峰8岁上小学。那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呀,一座破旧不堪的关帝庙,光线晦暗,四处跑风。——华峰的小学、初中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他白天上课,午饭后、下午放学后,就拿起镰刀割草,准备自家牛的夜草,晚上写作业。
他的三哥喜欢收藏“小人书”,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竞达上百本。一有空,小华峰就去翻看。节假日,他和三哥背着百十本书,兜里装着干粮,去到十里之外的火车站,摆摊供旅客阅读。一天能挣个块儿八角,华峰更有时间阅读这些启蒙读物。文学的萌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华峰的数理化成绩一般,但作文写得很出色。老师命题,写家庭,写老师,写学校,写家乡----每次都当成范文在全班阅读。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1989年初三的时候,他的一首诗歌就率先在《语文报》发表。高中阶段,学校黑板报,一周一期,由他写作编排;学校成立了“清风文学社”,他是责任编辑,钢板刻写,油墨印刷,一周一期。那时候,“小作家 ”的称谓就不胫而走。
高中阶段,是华峰最难忘的三年。生活的艰辛,学习的艰苦,写作的欢欣,交织在一起。他忘却了贫困、饥饿,在书本的海洋里遨游着。时刻压在他心头的磐石是多病的母亲。这三年,母亲心脏病一再发作,接连住院6次。经济拮据,捉襟见肘,贫苦日子,雪上加霜。1992年,母亲最终撒手人寰。19岁的他含泪离开了心爱的学堂,回到了贫瘠的故乡。
更令他难以忘怀和不解的是,就在这一年,父亲借口去新疆行医,扬长而去,长达10年!大哥、二哥当时已经成家,他就和三哥相依为命,一块劳作,一同吃住。
从此,华峰就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着亘古不变的劳作。19岁的他,双肩稚嫩,也要去承担一份家庭责任。不仅要学习犁地、播种、收割等农活,还要操持家务,天天考虑柴米油盐酱醋茶。
当年他干得最多,也最感温馨的事是去放牛。当时家里养了一头母牛,一个小牛犊。他常常把牛赶到村边的水库坝上,一边放牛,一边顶着烈日,割下数十斤的草,准备牛的夜间草。尔后,掏出怀揣的的一支笔,一个日记本,和随身带的一两本书,——多为金庸、梁羽生武侠作品,席慕蓉的诗歌散文,以及借来的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名著。坐到一棵柿树下,或者躺到草坡上,拼命地吸吮文学的养料,偶有所得,或摘抄,或写作,记下点点滴滴。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感受到家乡竟然如此美好。村子的东边是段家洼水库,西边是一道深沟,南边陇海铁路。打小起,去村,去地,去学,真的不容易。翻深沟,过铁路,越公路,他不知咋的熬过了漫长的童年。此刻,高高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犹如小红灯笼的柿子。树叶沙沙,芳草茵茵,波光粼粼,白云飘飘。他,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孤独,忘却了贫瘠。他多想把这美好的瞬间紧紧握在手里,永远享受阅读带来的一份美丽。他又不止一次地幻想着,把家乡的一草一木,把个人的一点一滴,变成文字,写进书里。
执着文学改变命运
回乡不久,三哥也在段老家院东厦房结了婚。于是,他跟着三哥嫂子生活了一段,觉得总不是常事。“难道就在家乡放一辈子牛?”华峰决心走出去,闯荡世界,解决温饱,实现儿时的文学梦想!
从1993年夏天起,段华峰开始了人世间10多年的艰难奔波。
他只身去西安,随堂哥收破烂,主要任务把收来的酒瓶捆绑装包。白天,他顶着烈日,趿拉着收来的旧鞋,光着膀子,不停劳作;夜晚,则伏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写作。“磨难是人生最好的一所大学”,生活的艰辛与坎坷,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短短几个月,作品开始在《女友》、《文友》、《牡丹》等杂志相继发表。1993年,诗作《落叶》入选《当代青年抒情诗精品文库》。
1993 年年底,堂哥的活完了,就回到渑池。恰逢“渑池文化劳动服务公司”成立招聘,段华峰报名参加考试,脱颖而出,顺利被聘。当时每个受聘人员要缴1000元押金,这个天文数字吓住了他。打工只带回了300元,无奈,大哥出头去表舅家借了700元,才凑够数。他的主要工作是拉业务,印名片,兼放录像。有空就上图书馆,见缝插针,阅读名著。
在这里,他结识了心地善良的会计,姑娘芳名史海霞。华峰吃苦耐劳,富有文采,进取心强,海霞一见倾心,不顾家人反对,依然和他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随他东奔西走,受尽苦头,3年之后,结为夫妻。这个姑娘,给了他一生最大的安慰,不仅成为华峰生活的伴侣,而且成了他终生作品的第一读者,热心公益的坚强后盾。
1994年,由于经营不善,存在一年多的“渑池文化劳动服务公司”解散了。
从此,段华峰开始了人世间最黑暗的一段岁月。他驻足果园乡东村小煤窑,走村串乡当建筑小工,开小饭店,学做厨师-----,脱离了”苦难的童年”,那是新时期段华峰最悲惨的一段“在人间”。
黑窑不惧,白眼无畏,炎夏不热,凌冬不寒。这几年,环境、场所、工种多变,华峰始终不变的是文学的执着追求。不管走到哪,他随身的“一书”(杂志、名著)、“四本”(日记本、摘抄本、剪贴本、写作本)始终没有变。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大部分花到了买书、买杂志上。期间他还咬紧牙关,拿出牙齿缝里省下来的生活费,报名参加了《女友》杂志社举办的“文学创作函授班”,同时又自修了现代汉语语言课程,通过自考取得了大专学历。他的一篇篇散文、诗歌、小说,不时在《文友》、《当代青年》、《青年时代》发表。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华峰的诗作《同一首歌》在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
1999年开始,段华峰在四乡打工之余,利用夜晚,学着写小通讯、消息。一字一句工整誊写到稿纸上,第二天中午骑个自行车去到10里之外的县城邮政所,带着满心的喜悦,恋恋不舍地离开绿色的邮筒,而后又是焦急地等待。每天回到家里,他最希望听到的就是邮差那悦耳的车铃声。就这样,《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一年都有他10几篇作品。
2001年,他又考试进入渑池邮政局做了《中邮广告》编辑,还曾应聘到渑池金刚砂公司,从破铝石的车间工人干起,由于经常发稿子,不久直接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写信息,做报表,办黑板报。公司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他一人自编自导,包括主持词,诗朗诵,小品,相声,歌舞---他的文学才华有了舞台,很是火了一把。
这个厂子人员流动性大,志同道合的朋友少。尽管有了几百元的月收入,然而家庭月月入不敷出,他不甘心拘囿于这个小小的圈子。“不逼自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多么优秀!”他下定决心,来个华丽转身,寻找更大的舞台,实现自己心中的文学梦。
记得席慕容的一句话:“每一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 这一次转身,离不开他多年一线采访,不断写出新闻稿件的经历;更离不开慧眼识珠的三门峡日报社编辑胡晓萍老师。胡晓萍为勤奋写作、执着追求的段华峰所感动,出面介绍他到渑池县公安局。2006年8月,段华峰成了渑池县交警大队一个临时工,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崭新的环境,良好的氛围,为段华峰发挥文学才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这一次转身,彻底改变了段华峰的命运。
执着文学照亮人生
在渑池县公安局,华峰负责 信息搜集,文字宣传等。他如鱼得水,不断改新,大事小情,有了新闻线索,立即深入采访。先后在山西《交警时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公安报》、《大河报》、《西部晨风》发表有深度的新闻稿,一年都在100多篇。这些稿件,不仅有公安战线的工作报道,而且有社会人物的典型报道。
2006年,华峰得到一个非常感人的线索:渑池县水利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范天平,自费辗转河南省的110多个县市,搜寻资料,坚持长年书写水利著作的典型事迹。怀着那份感动,他写成了2000字的通讯《老骥伏枥,一生难舍水碑情》在《西部晨风》头版头题发表。其后,华峰意犹未尽,再次采访范老,又写下了《壮心不已,情系水利笔不停》又在《西部晨风》发表,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由此,范老被评为该年度“感动渑池十大人物”之一。段华峰的《老骥伏枥,一生难舍水碑情》被评为“全国地市好新闻二等奖”,成为他所有新闻作品的巅峰之作。
接着他又连续采写了《八旬老人段文采,义务植树三十载》、《悬壶济山村,懿行泽乡邻》等人物通讯。几乎每个人他都要采访3次以上,收集内容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写出的作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0年2月25日晚上,在渑池县公安局二楼大礼堂举办的元宵节警民联欢晚会上,由段华峰编写,由张文曦、王廷正等人表演的相声《说学逗唱夸交警》,以其新颖的创意,独特的编排,生动的内容,加上张文曦等人妙趣横生、娴熟自若的精彩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可争议地评选为一等奖作品。接下来赴三门峡市公安局演出获得二等奖,赴河南省公安厅演出获得三等奖。
2006年、2007年、2008年,段华峰连续三年被三门峡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渑池县委宣传部评为“新闻外宣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6月,被三门峡市交警支队授予“全市交警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并且受到表彰奖励。
是年,渑池县公安局局长尚定固提请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将段华峰从交警支队调入公安局宣传股,担任宣传干事。
2011年12月29日9时,作为渑池公安局官方微博管理员的段华峰在微博上看到网友“豫南交警Police胡”在“平安中原”上发帖:“32岁的新密女孩小屈寻找家人,她家在渑池县,26年前被妈妈带着走亲戚时与家人走失。”
段华峰根据寻亲者小屈提供的情况展开调查,费尽周折,初步确定渑池县仰韶镇阳光村七组的杨卫峰是小屈要找的家人。段华峰通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了开出租车的杨卫峰。杨卫峰证实了自己的妹妹在20多年前丢失一事。
2011年12月30日《大河报》20版以《失散26年的兄妹59分钟内相认》为题率先报道了此事,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雅虎网等国内数十家著名网络媒体纷纷转载;12月31日,省厅宣传处在公安内网“地市动态” 也刊登了此事。
2012年1月1日,《西部晨风》二版头题醒目位置又刊发此篇报道,1月3日,《河南法制报》、《东方今报》再度关注,分别给予报道,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2012年1月3日上午,杨卫峰和妹妹小屈最终相认团聚。
渑池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周绍民从警20年,他始终战斗在侦查破案第一线,从一名技术员、侦查员逐步成长为刑警大队长,在同违法犯罪的斗争中练就了一身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2012年6月,段华峰先后以《用鲜血谱写忠诚之歌》、《公安英雄周绍民:刑侦战线上的“尖兵”》等题目在人民网、人民公安报、河南法制报、西部晨风等媒体报道周绍民感人事迹。周绍民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两次被省厅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警察”,两次荣获“优秀中原卫士”荣誉称号。2012年3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2014年1月中旬,洪阳派出所户籍民警郭华在辖区石盆村走访时,得知该村有许多村民的姓氏在录入户籍系统时出现了差错,姓氏“侯”被错录为“候”。郭华急群众所所急,想群众所想,主动放弃节假日,走村入户,辗转奔波多日,终于将50名“侯”姓村民全部更正到位。
3月5日,段华峰在《人民公安报》以《【河南】渑池县公安局洪阳派出所户籍民警辗转入户为58名村民“改姓”》报道了此一事件。接着,新浪网、河南经济报及渑池电视台也都先后给予报道,形成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树立起良好的公安民警形象。经县、市、省文明办层层推荐,郭华最终入选2014年4月“中国好人榜”。
2014年初,“哄抢”事件在多地上演,让不少网友感叹“不道德”!1月14日,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却上演温情一幕。 当天上午8时许,一辆满载“加多宝”凉茶的山西籍大货车,在途经渑池县会盟路东入口花坛转盘时,车辆右侧栏杆突然断裂,造成车内千余件货物侧翻在地,不少罐装凉茶已破开纸箱,滚落一旁。渑池县交警大队六中队中队长正在该路段巡逻,当即指挥民警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并帮助司机转卸货物。围观群众不仅没有哄抢,反而“一人拿一箱,大家都帮忙捡”。段华峰路过发现后,随即拍下感人画面,写出采访稿子,2月15日,《大河报》以《货车渑池翻车 千余件凉茶散落 路人帮捡一件不少》为题报道发出。立刻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大河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转载。2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焦点访谈》以“公路上别样的风景————茶是凉的,人心是热的”为题黄金时间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段华峰的母校是渑池县城关镇塔泥小学,2014年5月,他听村干部说,塔泥小学的学生已达300人,先前落后陈旧的条件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没有寝室,没有餐厅。放学开饭时间,上百学生手持饭缸在门外排成长龙,炎炎夏日,凛凛冬天,学生们都蹲在地面上吃饭。段华峰很揪心,当场掉泪,回家就写了一篇稿件《渑池县城关镇塔泥小学设施简陋学生露天就餐》,刊登在2014年5月1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在《黄河时报》又图文整版报道,引起了市县有关领导的重视。随后拨款200余万元,为塔泥小学建设了新餐厅和寝室,彻底解决了该校学生的吃住问题,圆了孩子们美好的梦.
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6月2日,在渑池县城关,黄花地区先后发生14起纵火案件,2015年7月1日凌晨,拼命三郎、渑池县公安局教导员张帆乔装打扮,秘密追踪,发现涉嫌纵火、盗窃犯罪嫌疑人踪迹,只身与其在泥地里搏斗两个多小时,在胳膊和双腿被嫌疑人用裁刀划伤30多处的情况下,仍死死将嫌疑人按在身下,最终将其制伏抓获。段华峰采写的新闻稿子《刑警被划30多刀》在2015年7月3日的《河南法制报》刊发。
2016年 5月24日,张帆带领民警到宜阳县抓捕抢劫嫌疑人时,一名犯罪嫌疑人从自家2楼跳下拒捕,张帆同志为防止嫌疑人脱逃,不顾个人安危,也跟着跳了下去,造成手肘部和腿部多处受伤。段华峰采写新闻稿子《渑池公安民警奋战三昼夜破获抢劫案!》在5月29日《河南法制报》上报道。
2017年1月12日,张帆走上了“河南好人榜”颁奖奖台。
段华峰以自己善良的心,勤奋的手,犀利的笔,独到的眼,竖起一座座丰碑,照亮了别人,弘扬了正气,也完善了自我,照亮了人生。
执着文学热心公益
段华峰在完成文学梦的执着追求中,没有忘掉自己苦难的童年,母亲的教诲,乡亲的嘱托,同志的希望。他决心利用自己文学特长,用优秀的作品,唤起社会冷漠的心,把大爱撒向人间。
上官小玲是渑池县坡头乡西川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13年前的一场车祸使她的丈夫黄全木双腿致残。面对巨大灾难,她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坚强和承受。13年来她默默地承担照顾瘫夫的义务,含辛茹苦拉扯一双儿女,力尽所能孝敬年老的公婆,她至情至爱的故事,感动着亲戚邻里。
段华峰得知线索后,翻山越岭到上官小玲家采访,早在2012年5月8日以《如果没有我媳妇,我也不知早死多少年了!》第一时间在《大河报》报道。报道发出后,上官小玲被广大网民称为“最美妻子”。
2012年9月,在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渑池县农妇上官小玲因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13年入选2012年“中国好人榜”,荣获“孝老爱亲好人”。
2014年4月爱心之家渑池分会成立了。段华峰担任了分会会长。段华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公益爱心事业,用实际行动积极开展助残、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公民道德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在爱心之家渑池分会段华峰的带领下,足迹踏遍了渑池的山山水水。渑池洪阳镇敬老院,金秋老年公寓,贫困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贫困家庭,特困学生-----都留下了爱心者的脚印。他还多次带领爱心之家渑池分会的爱心志愿者开展“关爱环卫工人 衣旧情深”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在渑池县鸿泰广场、义马交通驾校为数百名环卫工人捐赠衣物,并为渑池和义马的20名特困环卫工发放大米、面粉、食用油等,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段华峰及其团队一次次开展敬老、救残、扶弱、助学以及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团队精神,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每次活动结束,他都不辞辛劳,连夜写出稿件,在省、市纸质媒体或自媒体平台发表。这篇篇稿件,犹如满天闪亮的星星,布满天空,晶莹发光,璀璨夺目,辉映大地;又如朵朵盛开的鲜花,竞相开放,香飘中原。
2012年,一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各种“style”层出不穷,渑池作为仰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也不能没有自己的“style”。为提升渑池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段华峰萌发一个要拍渑池style的念头,就与同事张英华商议这个计划,通过百度渑池吧发出了摄制《渑池style》的倡议,得到了渑池各界及广大网友的热情支持。大家纷纷报名参加,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大学生;有在外工作的渑池人,也有渑池本地市民。排练场地、音响设备、MV的拍摄和制作等也都是渑池市民无偿提供的。
渑池版《江南style》,播放时间虽然只有3分钟,但历经30天,华峰自掏腰包3000多元,凝聚着他全部的心血。2月22日,《渑池style》公映,秦赵会盟台、渑池体育场、高铁渑池南站、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酒厂、中州国际饭店、渑池县万人广场等渑池的标志性建筑均被摄入其中,改编的歌词也将渑池的悠久历史、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城市建设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个平台,给人们呈现出一道美仑美奂的视觉盛宴,为宣传渑池、递升渑池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4年3月19日,段华峰和卢氏的朋友“日出东海”等人一拍即合,自发组织的全国首家“扶人志愿者协会”在三门峡市卢氏县挂牌成立。协会以扶正人心、弘扬正气为荣,和更多的热心人一起破解“扶人难”的难题,并郑重承诺为被讹者“埋单”。在他和朋友的组织发动下,如今该协会拥有会员和志愿者10000余人,在各地已成功扶起了200余人。目前,扶人协会在卢氏县、渑池县、义马市、灵宝市、洛宁县及三门峡市区等地建立分会及扶务站20余个,建立QQ群近30个,微信公众平台3个。扶人协会事迹已被人民日报、央视、河南日报、新周刊等20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被誉为道德良心的撑腰体,三门峡也由此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扶都”。
2014年7月,广东省著名杂志《新周刊》的首席记者何雄飞专程来到渑池采访段华峰有关扶人协会的事迹,并以《一个“扶都”的诞生》为题发表在《新周刊》第422期。
2014年12月,段华峰被三门峡市委文明办授予 “全市文明市民” 、“全市志愿服务标兵”荣誉称号。
2015年4月1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最大新闻门户网站中国网报道了段华峰的公益事迹,2015年5月19日是中国好人网创办7周年纪念日,当日,中国好人网7周年庆和中国好人网“十百千公益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渑池县公安局宣传干事、扶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段华峰随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卢氏县委宣传部领导一起受邀出席盛会。据悉,这个扶人志愿者协会是河南省唯一一家被邀请参加此次盛会的公益组织。
10多年里,段华峰凭着文学的执着,由通讯而文学,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标通讯、散文、报告文学1000余篇,累计100万字。2015年3月担任渑池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6年前段华峰出版了个人散文集《花开的声音》,完成了儿时萌生的的文学梦。如果说那个集子还只是停留在风花雪月、个人情感自我陶醉境地的话,那么,这多年来,他的作品,展示大千世界,抓住社会热点,以其新闻的敏感性,语言的生动性,鲜明的时代性,深邃的思想性,奉献美好的精神食粮,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是毫不奇怪的。
行文至此,我们还是再次回到段华峰的诗歌《心灵的读者》,倾听他心灵的呐喊吧:
我虔诚如信徒/紧守心中不变的意念/我辛勤如工匠/不知疲倦地敲打/用心把一串串闪光的思想/敲打成一行行精美的诗句。
——祝愿华峰,净化心灵,写出精品,讴歌正义,报效社会。
【作者 陈 旭 河南省渑池高中退休教师 编辑:曹安月】
时间:2023-01-13 作者:刘立新李达李胤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在法治轨道上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专访二级大检察官,河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段文龙 2021年11月
----访北京心意多宝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华先生
夕阳的余晖落在晚归的云雀羽翼上,奔走间充满初秋的温阳,待我一曲新词酒一杯,从而为你谱唱。 夜间的风在空中盘旋, 熏风解愠,你看那暖风,使得柳絮在空中飘荡,哼唱着一首
书法家李存立多年来致力于传统书法艺术的钻研与创新,其为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了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书法是我的生命 杨凤章 李小欣 李志甫,男,今年69岁,新密市实验高中退休语文教师,现为郑州矿区老年大学书法讲师。从八岁开始临帖,60年来,寒暑无间,对二王、柳公权、赵孟頫
法制文化传播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培强13603867876
Leg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Center